成都日报记者 张渝/文 |
|
|
引言:
纷繁世界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有的人身心俱健,却一生碌碌无为,反而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有的人,却以不够健全的躯体,以一颗坚强的心挑战命运,笑对人生,从容淡定,用自己不屈的奋斗书写灿烂的人生。 |
正文:
他的一生中,有不断的光环闪烁。在中小学时期,学习成绩优异,先后担任少先队中队长、大队委、班主席,初中辍学后靠自学完成高中主要课程学习,半工半读完成大专学业,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得研究生文凭,并取得电子工程师专业技术职称;在成都元件厂工作的23年时间,历任质检员、团支部副书记、副厂长、厂长,完成了全省首批集体 |
1982年刘达希在工厂时 |
|
企业的改革;后来,由企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先后担任成都市西城区工业局企业改革办公室主任、成都市金牛区工业局副局长、金牛区体改委副主任、主任及中共金牛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金牛区发展计划局局长、金牛区人民政府副巡视员。
他的一生中,有不断的改革与探索。1984年在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及企业干部竞争上岗、工人优化劳动组合;1992年指导成都市第一家乡镇集体企业以定向募集方式改组设立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应国家体改委邀请,到北京参加《中国股份合作制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编写工作;从1992年至2001年先后主持了一大批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乡镇集体企业的公司制改组和资产重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中小企业改革经验。曾三次被人民政府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他的一生中,有不断的奇迹与创造。从小他爱好绘画、书法、诗词、手工制作,早在1999年,他自学网页制作知识,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以中小企业改革为主题的个人网站;退休后,继续发挥所长,仅用两个多月,独立为金牛区残疾人联合会创办起成都市区(市)县第一个残疾人网站,成为众多网民的知心朋友。
他,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所作出的工作业绩,对于很多健康的人来讲,都是难以达到的,也是非常成功的。而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是,他经历过很多磨难,是一个50多年没有挺直腰板行走的残疾人。
他,就是年过花甲的刘达希,笑傲人生风云,一个身残志坚,以一颗坚强的心,用信念奏响生命最强音的生活强者。 |
求学篇(一):命运多桀 以执着叩开求学之门
1948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年,刘达希出生于重庆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亲是重庆一家纺织厂的电工,母亲是纺织厂的纺纱工。生活,本来应该像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平静、清苦,但至少波澜不惊,他也能像自己的名字一样,顺利达到希望之所在。
但,就在刘达希出生8个月的时候,命运就像一匹突然受惊的野马,拖着他从此奔向了另外一种生活。刘达希突然高烧不退,盘尼西林用药后却落下了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后遗症,使他左腿残疾,从此就失去了健全人的生活。
命运,在这个节点,向刘达希展露了它不祥的一面。
一眨眼间,刘达希就到了7岁,到了应该上小学的年龄了。那时的重庆610纺织厂子弟校,距离刘达希的家,只有2华里,中间要过一条小河沟的独木桥。这点距离的求学路,对正常的孩子来讲,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对当时的刘达希,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天堑。7岁那年,母亲带着刘达希到学校报名,没想到的是,学校以他是残疾儿童,上学途中安全不能保障为由,拒绝了刘达希的入学请求。年幼的刘达希就只能对那些每天都能背着书包上学的同龄孩子充满了羡慕。
一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因母亲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妹妹,乡下的外婆被请到了重庆帮助照看妹妹。外婆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人,太深奥的道理不会讲,但她知道,像刘达希这样的,将来肯定是不能靠体力挣钱养活自己了,一定要能识文断字。又是一个开学日,外婆带着刘达希去找校长,“他是个残疾人,再不读书,以后怎么生活啊?只有读书才能吃点笔墨饭!”在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外婆看来,吃笔墨饭就是能读书,会写字,将来还可以给别人写写书信,挣点饭钱,不至于饿死。就是这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愿望,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语言,打动了校长,再加上外婆向校长保证,由她负责接送他上学、放学,保证他的安全,校长终于答应收下这个残疾学生。
命运,在这个时候,让年幼的刘达希看到了一丝微笑。
可以读书了,对于比别人晚一年上学的刘达希来讲,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对他来说,腿脚的不便,让他的世界变得很小,读书、学习几乎就是他的全部,他比别的同学更加努力,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在上到二年级的时候,他光荣地加入了少先队。这在当时,参加少先队是何等光荣!整个班上只有3个人有这样的荣誉,他是其中之一。这以后,刘达希先后担任了小队长、中队长和大队委。
直至今天,回想起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刘达希对外婆仍充满了感激。因为他比别人更懂得,健全人的世界很大,生活很精彩,而作为残疾人的他,世界却是自己能看到的那一点点,只能不停地努力地读书,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这个信念也成了他一生努力的全部动力。
求学篇(二):遗憾化动力 因残失学却不失志
小学的光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刘达希要读初中的时候,1962年,父亲因为工作调动到四川省轻工厅,举家迁往成都。刚到成都,刘达希在老师布置的一篇作文里,短短五百字的文章,用了二、三十个成语,一下就被老师在各班语文课上作为范文传读。刘达希随后也入读成都29中(现在的川大附中)学习。初中三年,他先后担任了大队委、班主席、学生会宣传委员,一直都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本来生活就应该像希望和想象的那样,就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但命运在这个时候,又跟刘达希开了个玩笑——中考过后,品学兼优的刘达希却没有接到任何一所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他落榜了。他不相信自己会考不上高中,便跑到招办去查分,一查才知道自己的中考分数完全可以上当时成都最好的高中。而所有学校拒绝录取刘达希的原因都是一样的:体检不合格。这在当时,是一个根本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的决定。这样的结果,对年仅16岁的刘达希来讲,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
1964年,对于刘达希来讲,是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就在这一年,年仅16岁的刘达希辍学在家,成为待业青年,等待街道办事处安排工作。
就在这一年,刘达希在骑自行车过一段铁路的时候,不小心滚到了铁路护坡下面,患肢膝盖上部摔成粉碎性骨折,使残肢雪上加霜,在医院躺了整整三个月后,刘达希从此走路再也直不起腰板,只能用左手支撑膝盖行走,这一撑就是37年,而且走上300米的距离就累得满头大汗。
1965年,刘达希的父亲参加了省级机关赴西昌农村的“四清工作队”,当一名副厅长告诉父亲这次到农村的时间会较长,听说你家里有一个腿不方便的孩子,组织上准备安排他到厅里的设计院当描图员,想听听你的意见?父亲却“遗忘”了待业在家的刘达希,告诉厅长,孩子已经有工作了。因为在正直、无私的父亲看来,写得一手好字的刘达希临时帮街道办板 |
|
|
|
|
|
报、做宣传工作就已经是有了工作。后来,刘达希在街道的安排下,进入万福桥街道一家生产组,为大厂加工仪器变压器,当年的街道工业属生产自救型企业,刘达希每月能领到微薄的13.5元生活费,这一低工资他整整拿了三年。
不能进高中继续学业,是一种遗憾,但这种遗憾,在有梦想和追求的人心中,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不能继续上学,但刘达希却没有熄灭心中对知识的渴求。当时的刘达希,家住牛市口,每周都会自带干粮到位于市中心春熙路的科技书店看书学习。为了节省下2毛钱的车费买书,16岁的他拖着残疾的身体,单程耗时1个多小时,步行到书店,看完书以后再步行回家。在科技书店里,刘达希对无线电类的书籍兴趣浓厚,仅用了6个月时间,就学会了组装半导体收音机。
这段时间没有学可上,为看书拖着残疾身躯往返奔波的艰难经历,为刘达希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他对当时正直无私的父亲,充满了感激。因为在他看来,如果当时父亲为他谋了一份国营单位的工作,他这辈子也许就会平庸度过一生。 |
工作篇(一):逐步成长 改革创新攀登事业高峰
刘达希最宝贵的20多年的青春,都是在成都元件厂度过的,对这个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和感情的工厂,刘达希一直心存挂念。因为,在这里,他完成了人生当中的很多个华丽转身,在这里,他以锐意改革、勇于进取的精神,勇敢攀登人生、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1966年,18岁的刘达希进了万福桥街道生产组,担任了变压器检验员。利用工作闲暇时间,他刻苦钻研、琢磨变压器,能自行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逐渐成为年轻的技术骨干。后来,街道生产组迁到了成都西北桥,成立了西城区无线电元件厂,这是一家区属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长起来的刘达希在1972年也当选为工厂革委会副主任,主管生产和技术,文革中这家小厂从未停产,刘达希与工人一齐经常加班加点研制新产品,最长的一次时间,他连续九天九夜没合一次眼。
1982年,年仅34岁的刘达希被上级主管部门任命为成都元件厂厂长,作为残疾人的刘达希能当选厂长不能不说是奇迹。在刘达希任厂长的80年代中期,成都元件厂逐步从一个区属小厂,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他的主持下,工厂不仅修起了楼房,还成为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纳入计划生产硅二极管和电源仪器的定点厂。由他担任主研人之一的UPS不停电电源,在国家气象总局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名、四川省优质产品称号,刘达希也荣获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成果二等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时任厂长的刘达希,从农村打破大锅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中,看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他决定把农村的承包责任制引进工厂,搞企业承包制改革。这在当时的城市企业,可谓“开先河”。他的改革构想,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敢为天下先的刘达希决定先偷偷地干。
企业改革首先是要破除干部铁交椅、打破铁饭碗!刘达希大胆作出决定,对干部,从他自己开始,从车间主任到厂级干部,实行竞争上岗,不搞终身制。他积极带头参加竞选,不搞特殊化,最后在职代会以全票当选厂长。对工人,他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各车间主任作为生产责任人,自己挑选工人,落选的人员只拿基本生活费,并进学习班,学习结束后再由车间挑选上岗。这就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劳动纪律和工人干活儿的积极性。继后他又着手企业工资改革,刘达希废除了工人的8级工资制,实行定额工资加超产计件工资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工厂的劳动效率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的步伐是艰难的,但改革的成效也是显著的。实行改革过后,短短的半年时间,工厂的利润就大幅增长,工人劳动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在1984年,成都元件厂工人的月均工资就可以拿到70、80元,要知道,当时一般国营企业的工人平均工资也就40、50元。一个健全人不一定敢干或干不成的事,刘达希靠他敏锐的观察力,严格的执行力,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都元件厂也因此成为全省首批成功进行企业改革的公有制企业,受到市、区两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与肯定。省市媒体纷纷对这家原本不起眼的小厂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
在带领企业实现改革,寻求新的发展的同时,刘达希依然没有忘记不能完成学业的遗憾,也依然没有熄灭心中对知识无限的渴求。文革结束以后,恢复高考,中央电大也开课了。刘达希用一年半的时间自学完了高中数理化的全部课程并参加了高考。第一年,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上级组织怕学习影响到企业的工作,不批准他的读书申请,刘达希只能再次遗憾。直到第二年,刘达希再次通过考试,并向上级作出了企业产值、利润和职工收入三不降低的郑重承诺以后,上级组织才同意以半工半读的形式让刘达希去读书。而刘达希也以惊人的毅力,在兑现自己承诺的同时,用了三年的时间边工作,边学习,读完了大专,并经过专家答辩,考取了电子工程师资格证书,获得了中级技术职称,让所有的人对他再一次地刮目相看。
工作篇(二):初中生终成研究生 新天地里大有作为
刘达希在成都元件厂进行的改革引起了各方关注。他实行的“国家拿大头,企业拿中头,个人拿小头”的分配模式,使诸多企业竞相借鉴。而刘达希在元件厂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上级认为,应该由他去为更多的企业进行科学的指导。
1989年,成都市西城区将原工业一局和工业二局合并,成立西城区工业局。在区委的领导下,西城区工业局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包括局长在内都实行竞争上岗。为推进100多家区属企业的改革,局里准备成立企业改革办公室。由于企业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整个工业局只有企改办主任的职位无人报名竞选。时任工业局局长的李志刚找到刘达希,并派一位副局长到厂里做职工的思想工作,要求他服从组织安排,出任局企改办主任。消息传出,工厂的干部、职工集体挽留刘厂长,在副局长主持的全厂中层干部会上,大家一致拒绝接受上级调走刘厂长的决定,此情此景,让刘达希感动得泪流满面。后来经过上级的协调,让刘达希在企业和政府两边兼顾,每周一半时间在工厂上班,一半时间到局里工作,这个矛盾才暂时得以解决。
从此,刘达希的人生出现在另一个全新的舞台。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刘达希出任西城区工业局企改办主任后,第一把火不是烧火而是灭火。毛巾床单厂因企业兼业未安排好退休职工的生活费发放,导致上百名职工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刘达希被工业局任命为工作组组长,带领10名机关干部进厂,他在充分听取工人的意见后,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解答了职工提出的98个问题,直到完全平息工人的情绪,并妥善解决了企业改革中遗留的各种问题。最后,该厂全体退休职工自发凑钱,给刘达希送了一面锦旗,写着“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思想政治工作的楷模。”
1991年,成都市区划调整,刘达希从西城区调到金牛区,先后担任金牛区工业局副局长、区体改委副主任,主任,及中共金牛区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务,但他的主战场一直是企业改革。1996年,金牛区一家国有企业——成都北苑商场因职工对商场领导在宣传改制上的某些说法有意见,引发了堆积多年的干群矛盾总爆发,导致全商场经营中断,部分职工还采取了阻断一环路交通的极端行为表示不满情绪。情况紧急,上级连夜通知刘达希到现场,责令他务必妥善处理好此事件。刘达希夜里12点来到北苑商场,此时现场已乱作一团,根本不理会先期到达的一名领导的解说。这时,刘达希站到人群中间,高声劝导职工们回家休息,有问题我们明天来解决。但情绪激动的职工并不听他的劝导,人群中放出了粗口:“明天哪个不来, |
|
|
就是虾子!”刘达希肯定地告诉职工,他明天一定来,并承诺从明天起每天到企业来解决问题,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为止。职工逐渐散去。第二天,刘达希准时出现在商场,他首先调侃地对职工说:“我今天是提前到商场的,守门大爷可以作证,看来我当不成虾子了!”职工们发出了会心的笑声,会场气氛立刻轻松了许多。继后,他按班组将职工分成15个小组,把随他进驻商场的区级机关各部门抽调的15名副局级干部分到各组听取职工意见,让每位职工都有发言的机会,激动的情绪得到充分宣泄。在收集综合各组意见的基础上,他针对职工反映最强烈的的意见,成立了专门的审计小组,聘请专业人员清查商场账目,由职工选出10位代表进行全程审计监督,清账结束后向职工公开账目,平息了职工的怨气。与此同时,刘达希通过完整、准确的讲解企业改革的政策法规,打消了职工对改革的疑虑。商场在停业11天后,恢复正常营业,商场改制工作随后也得以顺利推进。而像这样救场如救火的事情,在刘达希从政职业生涯中是层出不穷。
1999年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攻难阶段,一批经营困 |
|
难的中小企业成了社会稳定工作的难点,政府经常都要用大量时间接待成群结队的职工上访,企业要求政府借钱发工资。企改工作中“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成为问题的焦点。刘达希提出了企业改革成本筹措,实行“三个一点”以及“降低公有制企业职工参加社保门槛”;人员安置实行“三个一批”等建议,得到区委、政府的肯定,为此,政府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处理企改中的难题,全区企业改制得到迅速推进。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金牛区上千家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工作全面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抢抓了时代机遇,为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贡献。省体改委对刘达希进行的改革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发文在全省县级中小企业改革中宣传推广金牛区的经验。在从事企业改革工作的过程中,刘达希善于总结提炼中小企业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有效措施,著有大量的理论文章,他撰写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实务》一书,成为成都市体改委向全市推荐使用的规范化运作范本。
刘达希有着二十多年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同时也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他经常被区委邀请担任“四大班子”中心学习组的讲课人,区党校举办的局级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青年后备干部培训班、各街道的干部培训会、学校、机关职能部门、企业家协会都经常请刘达希去当老师,因为他讲课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语言生动、信息量大,听过他讲课的人都感觉没有单纯的说教,是一种很有收益的精神享受。在金牛区工作期间,他在全区作了上百场各类经济形势分析、企业改革、政策解读等专题报告,深受各方面好评。市老干局、军干所的老干部听了他的报告后反映非常热烈,消除了对改革开放后新形势、新政策理解中的不少困惑。
由于刘达希工作成绩突出、理论研究深入,被上级三次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以及荣获金牛区共产党员的最高荣誉——“金牛先锋”。
在追求事业完满的同时,刘达希仍然没有放弃对自已知识的进一步提升。1996年,已是年近半百的刘达希,考上了四川大学首届在职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研究生班。家住茶店子的他,每周末和每周一、三、五的晚上都拖着病腿骑自行车到川大上课。连续三年半的时间,在取得研究生毕业证书的同时,由于长期长途骑车,左腿的病情也是愈发严重。很多人对刘达希的这种举动表示难以理解,只有他自己才知道,对知识的渴求是他这一生永远不变的追求。 |
工作篇(三):首建残疾人网站 为残疾人事业奉献余热
1999年的刘达希,初次接触到了网络这个无所不能的世界,世界在他眼里似乎打开了另外一扇多姿多彩的大门。其实,刘达希早在1984年就与电脑结缘了,他在工厂时曾为广州一家合作企业代销过电脑,他应该算成都最早一批玩“苹果机”的人,而且他学过汇编语言和BASIC语言,只不过他使用电脑主要是文字应用,至今他还习惯用五笔输入法在WPS上写东西。但1999年时他还真是互联网上一只“菜鸟”,一次上网的偶然间,刘达希看到外地一名银行工作人员建立的个人网站,他顿时非常感兴趣,也希望建一个自己的网站。
当时,“天府热线”在太升南路举办了一个网站建设培训班,刘达希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了学习。培训班每晚7点至10点学习3个小时,共学习九个晚上。在整 |
|
|
|
|
|
个培训班里,刘达希是年龄最大的,已经年满50,周围的同学都是一些年轻人,而且是从事网络管理或网站建设的业内人士。教学进度当然只能照顾专业学员,他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感觉就像在坐过山车,上课时老师在飞快地操作鼠标,他的眼睛连跟都跟不上,九个晚上的学习笔记本上没记下一个字,什么都没听懂。制作网页的几个英文版工具软件他也从未接触过,超文本语言更是听得云遮雾障,九个晚上的学习几乎全在“坐飞机”。不甘后人的他,夜里10点回家后就靠课堂上的记忆,每天学到凌晨3、4点钟。结果在最后的结业考试中,考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让培训班的同学大吃一惊。学成以后,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创建了一个“喜迎澳门回归”的网站,非常成功,受到培训班老师的一致好评。
2000年初,为把自己多年以来在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向更多的同行交流,刘达希创建了当时唯一一个以中小企业改革为主题的个人网站(http://www.www.nmgnzxx.com/daxi)。网站建立后,刘达希收到了大量的来信和邮件,不少外地的体改部门或者正在改制的企业,纷纷向他讨教,甚至还有企业领导专门来到成都,请他为企业改革指点迷津。
2008年12月,正式退休下来的刘达希并没有在家享受清闲。金牛区残疾人联合会向他发出邀请,希望以他丰富的从政经验,帮助指导区残联的工作。刘达希很快熟悉了残联工作内容,一个全新的想法又在他脑子里产生,他要为残疾人建一个专门网站,他的想法得到区残联的大力支持。两个多月来,刘达希每天只睡4个小时,从构思、设计到制作,全程一人包办,他熟练地使用Dreamweaver、FrontPage、Photoshop、Flash、JPEGOptimizer、AnimagicGIF等网页制作工具软件,成功建起了金牛区残联网站(http://www.www.nmgnzxx.com),这也是整个成都各区(市)县中第一个专门的残疾人网站,为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户。
当区残联网站开通后,一些与刘达希有多年共事时间的领导,感到十分惊奇,他们知道他长期都在担任领导职务,怎么还懂那么专业的技术活儿,因为要制作一个专业网站,往往需要文字编辑、美工制作、版面设计、程序编制、专业软件使用、网页制作技巧等多种技能的一个创作集体才能完成。而这些全由他一人担当,真不简单。这个网站自5月15日正式开通以来,已经有大量的残疾人朋友登录浏览。刘达希还希望网站不断开辟新的栏目,想把这个网站办得更加适用、更贴近残疾人的生活,让这个网站真正成为残疾朋友的精神家园。
|
采访手记:
采访刘达希是非常顺利和愉快的一件事,长期从事管理工作,使他善于与人打交道,口才很好。当谈到因残疾而带来的命运不公,因时代而带来的委屈郁闷,刘达希只是简单的几句话,而无报怨。在面对这样一位坚强、豁达、睿智的老先生的时候,笔者的内心常常会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
值得高兴的是,刘达希在2001年利用互联网搜索到上海可以为儿麻患者制作矫形支架后,在区委、区政府领导的关心下,他赴上海安装了患肢矫形支架,从此结束了长达53年一瘸一拐行走的历史。此后,他还两次作为区政府的授权代表,到德国成功地协调了中德合资企业的商务摩擦;2004年他通过在驾校三个月的专门学习,通过了正规的考试,取得了汽车驾驶执照,现在他每天都自己驾车,残疾并没有阻挡他观看大千世界的局限。 |
|
|
结束采访前,刘达希动情地说,“现在的残疾人比之过去算是幸福了,国家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只要生活能自理,残疾人不仅能读高中,而且能上大学。残疾人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好时光,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改善人生。今天的残疾人应该少点报怨,党和政府,包括全社会都在关心残疾人事业发展,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积极康复锻炼,完全可以和健全人一样,学好本领,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刘达希的身上,笔者看到了一颗比健康人更强健的心。这颗心,表现在外在,就是不屈服于命运,心存感恩,永远地向上,向上再向上…… |
(本文原载于《成都日报》2009年9月24日A8版) |